逆光

那一年,温暖的阳光投射在身上,微风拂面,坐在脚踏车后座,手扶住爸爸的腰,享受放学后的轻松愉快。 我问爸爸:天空为什么是蓝色?…………爸爸说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,只偷偷看到爸爸的手背上有许多皱纹,那是第一次感受到父亲在老去。 妈妈在家已经做了一桌好菜,还有外婆也与我们一同吃饭,妈妈的身形微胖,声音也还年轻,对我始终保持母亲的关怀和严厉,这一点谁都无法取代。我家不大,一家人挤在客厅里并不宽敞,吃完饭后就下楼找小伙伴玩耍,没什么玩具,但就是玩不腻,一直到天黑才回家。

看完《人生》的一点小思考

路遥这位作家我原本是不熟悉的,因为看的书少,暴露了自己的无知。但当我开始认真品读他的《人生》,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位作家能被人长久地记住,初识这本书,是在嘉兴万达的“西西弗”。

插一句,“西西弗”一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,那种能在喧嚣中给于我平静的胜地,羡慕书店周边的住户,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抵达,而我只能抽时间开车去嘉兴才行。

高加林、刘巧珍、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;高加林自身工作、生活的起伏跌宕,无一不透露着现实的无奈和残酷。这本书总的来说,就讲述着选择和生存的故事,加林无论怎么选,都有他的道理,但也要承担他必须承担的结果。

刘巧珍、黄亚萍,这两个女子,背后代表了我们无数人心中的两类恋人,我爱他多一点(抑或他爱我多一些)。我们每个人从青春期的懵懂到年及不惑的成熟,在这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人,有匆匆擦身的过客,有相伴一时的旧友,有牵手一生的知己,有孽缘丛生的红颜,哪些人值得珍惜,哪些人值得永远珍惜?当局者通常看不清,身边人也难有很好地指引。所以,时间这条河流,承载着无数人的希冀,最终奔赴何方,我们真不得而知。

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,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上看,加林应该是要更加更加珍惜巧珍,毕竟更为“合适”。所以引申出一个问题,恋爱婚姻,“喜欢”与“适合”,哪个更为重要?我想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认知,也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吧。

加林这个读书人,有着我们中国很多三四线城市(包括农村)的读书人的特点,家庭不富裕、个人很努力,也拥有他自己的独特才华,所以路遥的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,因为这里很多事情都是我们会经历的、或者正在经历的。一个穷酸知识分子的自尊、自卑,把握一线机会的自我满足与简单快乐,好像都能从我们身上找到影子。

评论
热度(4)

© 逆光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