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光

那一年,温暖的阳光投射在身上,微风拂面,坐在脚踏车后座,手扶住爸爸的腰,享受放学后的轻松愉快。 我问爸爸:天空为什么是蓝色?…………爸爸说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,只偷偷看到爸爸的手背上有许多皱纹,那是第一次感受到父亲在老去。 妈妈在家已经做了一桌好菜,还有外婆也与我们一同吃饭,妈妈的身形微胖,声音也还年轻,对我始终保持母亲的关怀和严厉,这一点谁都无法取代。我家不大,一家人挤在客厅里并不宽敞,吃完饭后就下楼找小伙伴玩耍,没什么玩具,但就是玩不腻,一直到天黑才回家。

人生若只如初见

很多时候,我们走地太快,来不及回头看走过的路,只知道要去哪里,却忘记为什么去,和谁去,去做什么。

等我们醒来,我们会空虚会寂寞,会想一些平时不太想起的细节,随之勾勒起来的,就是对人生初见之人的印象。

一生中,从起点到终点,所有的相遇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,或多或少,或明或暗,不可磨灭。所以,闲暇时,也会寻觅着身上熟悉的味道去思索那一次次的初见,是否还是那样的沁人心脾。

忙碌中,我们被贴上了各种标签,承担着或多或少的责任,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,褪去这些标签和伪装,我到底是谁,我的偏爱与执着究竟在哪里?是不是真的要到不惑之年,才能解除心中疑惑,学会坦率从容。

纠结、内卷,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些标志物,有时候还会有特别的不安,也说不清楚这种不安源自何处,反正就会让心灵像浮萍一般飘零不定。曾几何时,我们对于初见之人、初识之事饱含热情,结果都会归于平淡和寡淡,这是不是人性的本质?

按理来说,生活不该“丧”,但某些物欲横流、道德沦丧的社会面让人无法直视,也会剥离心中的那份纯真,只留下“丧”的部分。这个事情,根源在自己,但确实是现实照射到心灵的结果,无法避免,只能淡化。

“丧”、“躺平”,中青年人喜欢用这样的形式逃避现实、回避初见。初见的无论是人或事,都已经散尽原来的美好,留下的是索然无味的现实责任和相对无言的平淡交流。

正如热力学定律所言,万事万物总向着“熵值”变大的方向发展,看来物理学对社会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,无序混沌迷茫,可能才是内心发展的必然方向。那些迷茫众生,我想就是缺少外界能能量供给,不可避免地扩大着心灵“熵值”。

人生若只如初见,岁月不曾嫁东风

最近在看《平凡的世界》,看得很慢,但确实是本好书。

评论(6)
热度(10)

© 逆光 | Powered by LOFTER